【编者按】
春苗逢雨,万物萌新,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约而至。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在此背景下召开的两会,承载着全国人民的热切期待。
大人开会,小孩也关心。即日起,中国少年报·未来网以“两会新声 童向未来”为主题打造两会“成长课堂”。在报刊网端用AI互动、虚拟主播、视频新闻、沙画漫画等创新形式推出全媒体报道,既以童言童语讲好“大国蓝图”,也以专业视角解读“新政新声”,既重点关注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宏伟叙事,也把目光投向家庭餐桌边亲子共学的温暖日常。在治国理政的运筹帷幄、建言献策中,在护航成长的关注回应、你问我答里,一起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温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为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培根筑基!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3月7日北京电(记者 魏博阅 凌萌 谢青)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红文化迅速兴起,许多年轻人都开始在网上当起“博主”“UP主”,甚至其中不乏一些未成年人,意图成为流量经济中的“新宠”。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梳理“网红”相关新闻后发现,“网红”即网络红人的简称,当其因某一方面在网络上崭露头角,并被网民所熟知关注,就有成为“网红”的可能。如今,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兴起,网红的形式更加多样,既有学习、科普等知识分享类“网红”,也有一些雷人雷语、炫富拜金等负面“网红”,形成“网红乱象”。
当“网红”不仅是一种网络现象,还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模式,并夹杂着“流量之风”跃然而上时,一场关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双面博弈”悄然上演。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规范网红行为”“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 等建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流量围城:被“网红”驯化的青少年
全国政协委员柳玲玲是岳阳市岳阳楼区桥西小学的高级教师,从教27年,她始终未离开过三尺讲台。当被问到讲台之外的学生时,她首先想到的是“课余生活时捧着手机、刷着短视频的孩子们。”
点点赞、点点关注,在网红的“教导”下,“网红文化”如一股强大的风暴,席卷了青少年的生活空间。
网红的推荐和示范作用对青少年的行为确实产生了重要影响。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指出,互联网构建起未成年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影响着未成年人自身的成长规划,从未成年网民的职业取向中可以洞见其成长。
“网络是社会的一个镜像,它既能放大社会的优秀品质,也能放大社会的缺陷和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解释称,在这个过程中,网红文化作为一种网络传播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复杂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受“网红”效应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出现非理性消费、模仿危险举动等负面行为。
如2024年,江苏一名初中生为打赏某游戏主播,使用家人账号累计充值上万元,陷入经济困境;2023年,一个江西赣州的男孩模仿网红“高空挑战”动作,在14层高楼顶部攀爬跳跃,还偷拿妈妈手机录视频,意图追求涨粉。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对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提到,当前“网红”已成为一个出现在公共领域中的社会形象,其代表的不仅是一个职业,往往更是需要粉丝和打造人设来进行对外表演的特殊职业。而部分“网红乱象”的出现,很容易给受众,尤其是很多未成年人传递扭曲价值观。
突围者说:用知识分享拓宽边界
“网红”是否只会产生“负面效应”?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些青少年正在用知识分享对抗“信息茧房”,破除“网红乱象”的围城。
“和肉乎乎的乌桕大蚕蛾幼虫贴脸亲亲、让铁憨憨的大佛竹节虫在身上爬来爬去、与山溪后棱蛇来一场野外相遇……”11岁的张赫奕是一个短视频博主,在他和妈妈共同运营的短视频账号中,已经发布了近300条科普短视频。
除了分享,张赫奕说“我通过网络认识了很多昆虫学界的泰斗和专家,也希望通过短视频能让更多的小朋友对昆虫有正确的认知,消除恐惧。”
今年12岁的吴可,自述“有7年的网龄、视力5.1、不打游戏,是一名短视频博主。”在他的短视频账号上可以看到,他在沙漠里完成过50公里的穿行、攀登过海拔5000米的雪山,还徒步102公里穿越过整片热带雨林……
吴可告诉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这些原以为只是对自己个人有意义的事情,因为通过短视频的分享,他发现“原来我的记录、我的视频可以传递积极、勇敢、乐观,让别人也感到开心,甚至是有一点激动。”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以张赫奕、吴可为代表的青少年是拥抱网络的“网红”,但某种程度上“网红”的标签,也帮助他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对此,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白雪峰将其解读为“现代科技在青少年个人发展中的辅助作用”,青少年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来优化和加强自己的优势,以此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和领军人物。
他认为,青少年需要明确自己的起点和目标,并有效利用周边环境和社会进步的资源,这将有助于他们实现个人成长,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平台,可以展示专属儿童的技能,增强自信。”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高洁在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谈道,当前青少年拥抱网络时代,无可厚非,但要注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正确的价值引导。
直面乱象:多方合力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
“网红乱象”对青少年的“精神围猎”依然令人担忧。当前,网络空间充斥着“流量至上”“一夜暴富”等不良内容,部分网红通过低俗内容、虚假人设吸引眼球,极易导致青少年价值观扭曲。
“网红文化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双刃剑效应。”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在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积极影响表现为知识型、科普类网红通过趣味化内容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拓宽其认知边界,同时汉服文化、国风舞蹈等内容的流行帮助青少年在文化认同中建立自信。
另一方面,苑宁宁提到,消极影响则体现为部分网红鼓吹“消费至上”“奢侈生活”,导致青少年物质主义倾向加剧,将成功标准片面理解为“一夜爆红”,稀释传统价值观中的勤奋与坚持,甚至引发现实与虚拟的认知混淆。
“网红文化的快餐化、娱乐化特征,加速了文化结构的浅层化。”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儿童福利会会长宋亚平提出,青少年长期接触碎片化、低质量的内容,不仅影响其精神成长,还可能削弱社会整体的价值凝聚力。
在这场青少年与“网红乱象”的“双面博弈”中,如何破解?储朝晖认为,“网红乱象”对青少年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侵蚀作用。然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提升未成年人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假和对错。
储朝晖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承担起责任,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标准,从根源上预防不良影响。
据《新时代初中生网络素养研究报告》中指出,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孩子网络使用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家长的管理和交流对孩子使用短视频的时长和内容选择也有着显著影响。
“少年儿童背后更需要有合格的家长。”高洁委员也提到,在青少年触网过程中,家长综合素养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她建议,对于“网红”的认识,家长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给予正确的引导。
如何让少年儿童远离“网红乱象”?宋亚平代表认为,需要多方合力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通过法律规范、家庭教育和社会引导多管齐下。对此,她建议,在法律层面,细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款,严惩“啃小”行为,明确平台责任。
“在家庭层面,家长应提高网络素养,尊重孩子意愿,避免将孩子工具化。”宋亚平代表呼吁,在社会层面,希望加强媒体监督,推广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树立正面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