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9时,晨光初现,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三师五十四团笼上了一层薄雾。
该团二连职工岳刚弯下腰,从油莎豆地里捏起一撮沙土,用手指轻轻碾开,仔细观察后告诉记者:“今年的墒情好,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呀。”
7年前,岳刚来到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夹在中间的五十四团。他清晰地记得,只要风沙一起,膝盖高的玉米苗眨眼间就会被卷上天,地里只剩下光秃秃的滴灌带迎风打旋。
“那时我们好像是在跟沙漠拼命。”五十四团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谭志发感慨道。
2018年春天的一场沙尘暴后,该团党员干部无意中发现:一小片土地上爬满了嫩绿的苗芽,在荒漠中格外显眼。经询问得知,这是油莎豆苗芽。
于是,该团党员干部举着豆苗挨家挨户地敲门宣传:“这油莎豆能在沙漠里扎下根,咱们再试试?”
职工们听了却直摇头——沙棘、红枣、玉米都试过,哪次不是血本无归?
“再试试,兴许能种活!”次年,岳刚说服家人,带头试种。
2019年初夏,试种油莎豆的地里一片绿油油。
“豆苗绿得扎眼,风越吹越精神。”岳刚说,“油莎豆的根须像渔网一样罩住流沙,风一吹叶子哗啦啦地响。”
那一年,五十四团的油莎豆扛住了8级大风,平均亩产突破100公斤。
“豆子榨油身价翻倍,豆粕饲料可以喂牛,去年我种植油莎豆净赚了10万元。”岳刚指着团场新建的油莎豆加工厂说。如今,岳刚的80亩沙土地里全部种上了“金豆豆”。
这几年,五十四团持续完善产业链,打造“良种繁育—规模化种植—农机装备制造—精深加工—饲料加工—特色养殖—有机肥加工—培肥地力”的油莎豆标准化生产模式,通过招商引进相关企业12家,成功研发出油莎豆油、油莎豆豆浆等产品,将油莎豆“吃干榨净”。
与此同时,过去的沙海渐渐改变了模样——油莎豆的根茎牢牢锁住了流动沙丘,沙地有机质含量从原来几乎为0增长到现在的1.3%以上;沙尘天气从2018年的70场锐减至2024年仅20场。
2024年,五十四团种植油莎豆1.61万亩,占全团可耕地的近半,亩均收益超1800元。
今年,该团继续扩大油莎豆种植面积,致力于通过接续努力,让昔日“死亡之海”变身为“绿色银行”。
“看似不起眼的油莎豆,真能让沙窝窝里刨出金子来!”岳刚笑着说道。(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常丫丫 徐敏)